《核舟记》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篆章”的“篆”、“峨冠”的“冠”、“矫首”的“矫”等字的读音;熟记“贻”“峨”“褶”“篷”等字的字形;理解“历历可数”等成语的意思;识记作者魏学洢的文学常识。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难点)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朝末年散文家。字子敬,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 … …
预习检查
器皿 八分有奇 不糁 峨冠
矫首 贻 箬篷 髯 衣褶
椎髻 趾 曾不盈 壬戌
… … …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译: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译: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 … …
核舟记PPT,第二部分内容: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介绍“核舟”?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体会。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将王叔远的“奇巧”展现出来。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又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使用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词之严谨。
… … …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明代的一件微雕作品——“核舟”的详细介绍,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的高超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后感悟
感悟一:明代王叔远的技艺并非先天得来,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感悟二: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可见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过想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 … …
写作特色
❶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本文介绍核舟,采用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条理清晰的印象。首先,概括介绍,使读者对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有一个总的印象。其次,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以核舟各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为序做详细说明: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结构严谨。最后总结,照应开头,深入一步。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❷总分结合,前后照应。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层,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相照应。
… … …
课堂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3.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石青糁之( )
(3)左臂挂念珠倚之(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
课下作业
我们身边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写。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关键词: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免费下载,核舟记PPT下载,.PPT格式;